“少儿京剧”广播稿(京剧的来历)

 

闸北区第一中心小学大队部“少儿京剧”广播稿

 

  间:2012214

  次:第2

(播放京歌:《唱脸谱》)

生:雏鹰之声广播台少儿京剧广播开始了。

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们雏鹰之声广播台每周二中午进行少儿京剧知识的广播,今天我们来说说京剧的由来和历史。

老师,我们知道京剧是我国的国粹,可是它的产生和历史我们都不太清楚,请您给我们讲讲京剧的来历好吗?

师:好的。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了。公元1790921日是清朝乾隆皇帝的80岁生日。全国各省有名的戏班,都被召进北京演戏庆寿。最先进京的徽戏班是享有盛名的安徽“三庆班”。“徽戏”起源于安徽省安庆市一带,所以,又被称为“安庆徽”。它是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戏,声腔以〔二黄调〕为主,以〔昆腔〕、〔徽调〕、〔吹腔〕、〔四平调〕为辅,十分丰富。“徽戏”的剧目题材广泛、情节动人,戏曲语言通俗易懂,在民间很受广大群众欢迎。

随后又有“四喜”、“和春”、“春台”诸班,史称“四大徽班”。当时,徽班所唱的声腔是以二黄为主。二黄起源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在徽戏“吹腔”和“高拨子”的基础上演变成的“四平调”进一步发展变化而成的。四大徽班和以后陆续进京的徽班,以其优美动听的唱腔和卓越的表演受到观众的欢迎。

十九世纪初年(清嘉庆、道光年间),“汉戏”也流传到北京。并参加到徽班中演出。汉戏所唱的声腔除了二黄之外,还有西皮。当时,昆曲虽然已逐步衰落,但因其艺术水平较高和受到当权者的支持,在北京戏曲舞台上仍占有较重要的地位。此外,在北京还有秦腔、京腔(由弋阳腔进京后演变而成)以及其他一些地方戏,都拥有一定的观众。徽班为了与昆曲、秦腔、京腔等剧种相对抗,适应北京观众的需要,在艺术上进行了一系列变革,在继承徽调和汉调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其他戏曲的长处,特别是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艺术,并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逐步形成了相当完整的艺术风格和表演方法。经过徽、汉艺人的合作,二黄和西皮的合演和相互影响,为京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840年以后,京剧正式形成。这时,京剧的各种唱腔板式已初步具备,京剧的语言特点已经形成,角色行当也发生新的变化,拥有了一批具有京剧特点的剧目。到了十九世纪后半期至二十世纪初,京剧经常被招进宫廷内演出,逐步取代昆曲数百年来在戏曲舞台上的统治地位,成为流行于全国的大剧种。

当时,昆曲虽然已逐步衰落,但因其艺术水平较高和受到当权者的支持,在北京戏曲舞台上仍占有较重要的地位。此外,在北京还有秦腔、京腔(由弋阳腔进京后演变而成)以及其他一些地方戏,都拥有一定的观众。徽班为了与昆曲、秦腔、京腔等剧种相对抗,适应北京观众的需要,在艺术上进行了一系列变革,在继承徽调和汉调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其他戏曲的长处,特别是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艺术,并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逐步形成了相当完整的艺术风格和表演方法。

京剧成为独立的剧种后,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革,艺术形态日趋丰富多彩、完美精致。京剧早期,以老生行当为主,代表人物有被誉为“老三鼎甲”  的程长庚、张二奎、余三胜。清朝末年,谭鑫培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在唱腔、表演、声韵等方面突破陈规,大胆创新,影响深远,致使京剧老生行当有“无腔不学谭”的现象。王瑶卿则开阔了旦行的新路,在剧本、表演、唱腔、服饰、扮相等方面锐意革新,促进了旦角与生角并驾齐驱的发展。辛亥革命后,梅兰芳、周信芳等艺术家顺应时代潮流,汲取新的艺术观念,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对京剧艺术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改革,以杰出的创造成为享誉海内外的艺术大师。“四大名旦”、“四大须生”各展风采,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指导下,京剧改革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整理加工的传统戏、新编历史剧、现代戏都取得丰硕成果,京剧艺术的整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呈现出繁荣景象。

京剧是中国戏曲艺术的精粹,它不是土生土长在北京的地方剧种,而是在“徽戏”、“汉戏”的基础上,吸收“昆曲”、“梆子”、“弋腔”和诸多地方小调的精髓,又根据北京的语言特点,加以融化、衍变而成的“国剧”。

生:哦,原来京剧是在地方戏曲的基础上,融化、衍变而形成的呀。

师:对呀。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些地方戏曲的录音呢,你们能不能从这些录音里听出是哪些地方的戏曲吗?

生:好的。

师:下面就请大家准备好了。

(播放:《金丝鸟》、《黄莺树上声声唱》、《卖水》、《谁说女子不如男》、《金玉良缘》)

生:刚才,我们听的这些戏曲选段,到底是哪些地方的戏曲呢?答案下次公布。今天的少儿京剧广播到此结束,我们下周二中午再见。

(播放京歌:《唱脸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