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特殊的日记

 

一本特殊的日记

                                                        郑皓

写日记,可以帮助我们回顾过去,记录每天的生活痕迹。小朋友可以从日记中看到自己的成长。成年人可以从日记中反思工作中的失误。教师可以从日记中总结自己的工作。家长可以从日记中记录孩子的成长过程。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对自己的孩子写过成长日记,但是对待学生,没有这样做过。

一年级的学生刚入学,许多学生有不适应的现象,有的哭闹,有的谎称生病不肯上学,有的没办法适应学校的秩序。小李就是其中的一个孩子。他思维比较活跃,但是情绪上十分冲动,刚开学不久,就与很多小朋友产生纠纷,动手打人,许多孩子都向我告状。小李在课堂上也是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喜欢切橡皮,用橡皮屑乱扔同学,甚至跑出座位,与别的孩子打闹。甚至于在音乐课上把学校的钢琴都给砸坏了。

面对这样的孩子,作为老师都会觉得很头疼。首先想到的就是从家庭中寻找问题的根源。于是,我开始了家访,在家访过程中,我了解到这个家庭是二代同堂。孩子与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共同生活在一起。由于他爸爸从事的是警察工作,职业性质导致他无法有时间来关心自己的孩子。他的妈妈是从事食品行业的,也是一天到晚跑外勤,回到家也是很晚了。爷爷奶奶由于只关注孩子的身体,对于如何指导孩子学习,没有任何方法,只是一味地满足孩子的需求。所以孩子在家中形成了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

我与他的父母进行交谈,父母都是有一定学历的家长,经过幼儿园的学习,已经发现孩子身上的不足之处,本来以为孩子年龄小,不懂事,以为进了小学,孩子就会慢慢改变。没想到孩子进入小学是这样地不合群,面对这种情况,家长也向我倒出了苦水:“老师,我们也是学着做家长,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每天回到家,孩子已经入睡了,我们没办法进行关心,我们心里也非常着急的。”

看着家长一筹莫展的样子,作为教师,非常理解家长的难处。现代社会,工作压力大,身在职场,都在为自己的事业打拼,在家庭中,也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康成长,可惜,有时候却不能做到事业与家庭互相兼顾。

怎样帮助这个孩子顺利地度过一年级的适应期呢?我反复思考,心想:孩子每一次情绪失控的时候到底是什么事情引发的呢?为什么他有如此怪异的举动呢?正巧,我手边有一本儿童教育大家陈鹤琴老先生所写的《家庭教育》,其中他对自己孩子一鸣的教育就很有办法:他坚持每天记录孩子一天的状况,也坚持收集一鸣的画作。他说:不要小看这一张张画,一两句话,当他形成一定量的时候,你就能从中寻找到一定的规律了。

是呀,为小李同学写家庭日记,这样就可以从中找到他情绪失控的线索了。于是,我与他的爷爷奶奶商量,进行家校联动共同书写日记,通过日记来寻找小李同学的问题症结所在。

一本特殊的日记产生了,我每天开始记录小李同学在学校的表现情况:

日记1:今天大家在写写字分册的时候,刚开始,小李非常努力地书写,但我告诉他有几个字写得不过关的时候,需要重新书写的时候,他就坐下去始终在玩弄橡皮,不肯再书写了。

日记2:课间,大家在敲奖章的时候,他拉住其他同学的腿,不让别人来敲章,批评以后,他一个人到教室后边扔矿泉水瓶子。

日记3:今天,小李同学表现还可以,因为课堂练习卷准时交了,所以,在课堂上表扬他了。一堂课比较安静。

日记4:今天音乐课上,同学们上来叫我,说小李同学把学校的钢琴砸坏了。我赶到音乐教室,简直不相信我的眼睛,一个一年级的小学生竟然把钢琴给掀倒了,问他怎么回事,他说老师没有请到他表演,他觉得很没劲,就一个人跑到钢琴后面,用背部抵着墙,用脚顶的。我惊呆了。

日记5:今天表现良好,虽然默写没来得及完成,可是,备忘录能及时抄写了,中午奖励他外出活动。……

他家长所记录的日记:

日记1:今天带小李去小区花园玩,本来与小伙伴玩得挺开心的,后来伙伴说了几句他的坏话,结果就闹得不欢而散。

日记2:今天回来语文数学作业完成的挺快,可是,英语背不出,所以就僵在那里,不肯背诵

日记3:到外面吃饭,与别的小朋友因为玩具的事情与别人打闹。

日记4:答应了双休日出去玩,所以回到家,作业速度比较快,还额外地做了一些家庭作业。

日记5:在家复习英语,由于对英语不感兴趣,所以花了很多时间,没有耐心继续,把书扔掉,经过沟通,才开始重新复习,最终完成任务。……

经过家校互动日记进行了一个月,我又与家长进行了面对面的分析:我们发现每一次小李动手犯错之前,有几种情况:被批评了,没有获得老师的肯定,别人说了不和他一起玩的话,他举手了,可是老师没有叫到他等等,从这些现象分析,我们觉得小李的举动是一种“被注意”的举动。

心理咨询专家团专家孙启亮说,人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得到他人的肯定和注意。对小孩而言,“被注意”是一种必然的行为,他自然就会去做。即使他发现自己不好的行为受到注意,他也会继续做下去,而且变本加厉。因为对他们而言,情愿被打,也不愿意被人忽略。“有时孩子被忽略,会做出我们意想不到的事情!”孙启亮说,“孩子会变得愈来愈‘坏’,是由于父母的‘鼓励’,因为父母只注意斥责孩子坏的一面,对孩子好的一面却没有予以注意。”

这样看来,孩子的举动有了正确的解释:他是一种对于新环境的不适应,是一种想通过动手打人的举动来唤起周围人对他的关注。再通过日记来回顾,每一次他得到了赞扬或者关注后,他的情绪得到了释放,所以,他就不会做出异常的举动。

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就好像找到了钥匙一样,我对孩子的教育也有了突破口:以鼓励表扬为主,经常运用多种形式在同学面前提起他的名字,让他觉得自己在班级中很有满足感。给予他一定的岗位,在班级小岗位的设立中,让他担任报刊发行员的任务,让他在小岗位中有成就感。在他情绪失控的时候,我用眼神来提醒他,暗暗告诉他,解决问题有许多种办法。

在父母家庭教育中,提醒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的真切关爱,我请他们夫妻两人商议,双休日有一人来陪伴孩子,共同参与家庭活动,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注意与关爱。

就这样经过几个月的观察,终于他能与小朋友和平相处,能遵守学校的各项秩序了,顺利地渡过了一年级的适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