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努力,健康成长
共同努力,健康成长
韩颖
教育是指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主要是指学校对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知道教育的任务主要是落在学校方面。但实际上由于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环境的改变,呈现在老师眼前的学生变得越来越有个性,与此同时,随着父母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家长对于孩子未来成长、发展的方向也提出不同的要求,此时,教育如果只是学校单方面的努力肯定是远远不够,所以如今的教育把学校与家庭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共同努力培养孩子在学习、生活、交往等各方面的发展。
现代教师如何与家长交流沟通并分享教育经验,及时制止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作为一名担任班主任工作只有2年的新教师来说,没有很丰富的经验积累,但却遇到了很特殊的2个孩子,虽然遇到他们让我的工作生活又多了一份压力,多了一份烦恼,但是却是我经验积累的宝贵部分,也让我对于特殊学生有了一定认识,并关注到特殊孩子的背后的那一个特殊的故事。
黄若宇和陈贝金是两个性格完全不同的孩子,但是由于他们特殊的性格将他们联系在了一起。两人同读北站幼儿园。黄若宇有点自闭,所以没有什么小朋友愿意和他交朋友;陈贝金是个十足的皮大王,
记得第一堂学期准备课时,我就发现坐在前排的黄若宇会时不时回头往后看,当时我不明白他在看什么,在之后的沟通了解中,才知道那是黄若宇为能与陈贝金一个班而感到开心的表现。在接着的学校学习生活中,两人当然形影不离。同时各自又作了许多调皮捣蛋的事,黄若宇在上课时不仅不听课而且总是影响周围同学,玩弄同桌的铅笔盒书包,把别人的文具扔在地上又或者是打人,层出不穷的事件,让我不断地找到黄若宇的父母。从沟通中我了解了行为背后的原因。
黄若宇的父母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份子,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一直持十分认真的态度。当我把黄若宇在学校的表现告知其母亲时,其母亲也把孩子的情况如实地向我述说。在黄若宇很小的时候,常常生病,表现在不明原因的呕吐。等上了幼儿园发现孩子有中度多动症以及轻微的自闭症,对于孩子的病,其父母的态度从来都是积极治疗,对于孩子在学校的学习表现其母亲更是甚为担忧与不安。其母亲说,她不是很有耐心的人,脾气比较急,当黄若宇不听话时,她常常会用“打”来解决问题。当我听了这一情况之后,我想既然黄若宇是有多动症而且是中度的,那就说明孩子的很多行为常常是不受自己控制的,是由于病所引起的。当我提到这个时,黄若宇母亲说,“的确,我常常和黄若宇说你不要随便拿别的小朋友的文具,黄若宇常常会低下头说,‘妈妈,我不想的’。”所以我安慰其母亲说,孩子低下头其实他已经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对的,那么我们不应该用单纯的暴力来对待孩子的问题,因为那是没用的。我知道你很重视孩子的学习以及学校表现,对待他的问题我们只能慢慢来,绝对不能操之过急。由于黄若宇的行为问题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学习,对于这点其母亲也是甚为担忧,所以我提出建议,由于孩子身上的问题比较多,所以我们要选择最重要的点来进行控制,而影响他所有的就是他的行为,药物控制是一个方面,那么学校与家庭要做的更多是外在的行为控制。“打”只能起到一时的效果,当孩子离开母亲的视线范围,来到了学校,在有许多外在诱惑吸引他的情况下,对于母亲在家的说教以及打骂早就被抛掷脑后。
如何约束他的行为?我建议其母亲可以为他制定一张行为约束表格,表格的内容包括:学校表现的方方面面,例如:上课不拿其他同学的文具,下课不打人等等一些比较细化的条款,当然一次制定的内容不能太多,建议在三条左右,时间维持在2-3周左右,当这些行为控制得比较稳定的情况下,再制定其他行为约束,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每天记录,记录标准以老师的反馈黄若宇自己述说为主,评价以☆△×,一周获得5个☆,则可以奖励看一次《喜洋洋与灰太狼》(这是黄若宇最喜欢的动画片),一周获得7个☆,则奖励看2次《喜洋洋与灰太狼》,一周如果获得10个以上☆,则奖励看3次《喜洋洋与会太狼》和吃一次肯德基。如果是△,则5个△抵一颗☆。表格的制定以鼓励为主,因为对于黄若宇这样的孩子,长期处
内容/时间 周一 周二 周三 周四 周五
1、上课不回头
2、不拿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3、不用手打同学
同时我建议在实施这份表格内容之前,作为母亲与班主任都应该好好与黄若宇谈一谈,把表格中我们对他的要求以及奖罚让他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当黄若宇确实了解之后,我们再进行实施工作。这样让黄若宇感受到老师与母亲对于这件事的态度,在潜移默化中让他感受到一种民主的氛围,而不是一味的打骂。
在表格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的确收到一定的效果,但是在“打”人这件事上,黄若宇总是“忍不住”,有时还“亲”小朋友 。后来我发现,黄若宇“打人”或“亲人”的真正目的不在于“打、亲”,用黄若宇的话说是“玩”,是引起别人的注意,用我的话说这是他交朋友的一种方式。因为黄若宇的语言发展也比一般正常的孩子缓慢,他说话常常囫囵吞枣,含糊不清,所以他不会用“说”,往往是用肢体表达。于是我将这一情况与其母亲沟通,在交流中,我发现其母亲由于家庭、工作的繁忙,所以与孩子交流比较少。所以我建议每天回家花半个小时与黄若宇交流学校的情况,例如,今天午餐吃了什么?你都吃光了吗?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让孩子在放松的一种氛围中逐渐发展语言。在双休日的时候常常带他出去玩,边玩边交流,在这种不知不觉的交流中逐渐将缺失的语言找回来。
同时我还发现孩子喜欢用肢体来接触他人还是因为他缺少应有的爱抚。在学校里他很喜欢我牵着他的手,只要我牵着他的手,他会安静。有时交作业时也会拉拉我的手,有时甚至会把头靠在我手臂上。于是我问其母亲孩子在家里是否会这样,其母亲表示,在家里由于其父亲身体不好基本不管孩子的事,而她自己遇到这样的情况则会把他推得远远的。其母亲表示说,由于婴幼儿时儿子常常生病,所以对于儿子特别宠爱,但是后来又生怕儿子太依赖没有男孩的样子,所以刻意疏远不与其亲近。我说,其实你儿子还是个孩子,他需要母亲对他的亲昵属于正常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当他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他就把这种需要转移到学校,表现在与小朋友的肢体接触中,例如,他会亲他喜欢的小朋友,会对老师做亲昵的行为等。所以他这个年龄需要的爱母亲能给予的应该毫不吝啬的给予,所以我建议,接送他时牵着他的小手,当他有进步时摸摸他的头,拍拍他的肩膀,睡觉前给他一个拥抱,遇到开心时给他一个吻。让他得到他应该所拥有的东西,像一个正常的孩子一样,他会慢慢变好的。
虽然我只教了黄若宇两年,但在这两年里我与其母亲常常保持联系,常常为了黄若宇的事而烦心,常常商量着问题解决的办法。虽然黄若宇也还是会做些稀奇古怪的事,但是我觉得他的心门逐渐打开了,他会主动跟我说他遇到的问题,他会主动捡起其它同学丢下的文具,他上课会听了,偶尔会认真听了……这些都是他的进步。也许还差了很多,但是我和其母亲想的办法是对的,是有效果的。这是我们共同努力的结果。就这样继续,让学校和家庭建立起一座美丽的七彩桥,让孩子在成长的路上走得更顺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