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京剧”广播稿(蟒袍、帔、靴、鞋)

 

闸北区第一中心小学大队部“少儿京剧”广播稿

  间:2012424

  次:第12

(播放京歌:《唱脸谱》)

主持人:雏鹰之声广播台少儿京剧广播开始了。

今天我们要和大家说说的是京剧的服装与色彩,京剧的服装以华丽、鲜艳而受欢迎。不过京剧的传统服装并不因朝代不同而变化,它基本是通用的,例如历代皇帝都是上朝时穿明黄龙袍,在后宫穿黄帔,配以团龙图案。那么,这些服装有些什么特点呢?今天来介绍京剧服装中的蟒袍、帔和靴鞋的特点。

学生(1):“蟒袍”是帝王、后妃以至将相上朝、升堂、出巡时穿的礼服。以明代蟒袍式样为基础,并融会了历代服饰的精华,分男蟒、女蟒。

男蟒绣满龙纹。戏衣中帝王将相将“龙”定为专用标志,张牙舞爪戏弄着火焰熊熊的宝珠,作为封建权威和尊严的象征。其纹样有团龙、大龙之分,根据人物的年龄、社会地位、性格、脸谱等分别穿用:帝王穿黄色绣五爪团龙蟒,包拯、张飞等穿四爪大龙(独龙)蟒。蟒袍下摆饰“旭日海浪”,与生活中的实物基本相同。下端斜向地排列着好多弯曲的线条,名谓水脚。水脚之上还有许多波涛翻滚的水浪,水浪之上,又立有山石宝物(俗称“海水江涯”)。 它除了表示绵延不断的吉祥含意之外,还隐喻着“一统山河”和“万世升平”的寓意,突出了穿戴者优越的地位和权势。

“女蟒”样式与“男蟒”无大异,只是较短,袖根下无摆,绣龙或绣凤,为后妃、贵妇、女将所穿。女蟒中的纹样多绣龙凤呈祥、彩凤双飞、丹凤朝阳及凤穿牡丹等。

后妃服饰多用凤。凤在戏装中不像龙那样神圣不可侵犯,一般官宦仕绅阶层的妇女也可用“凤”作装饰。其中尤以凤穿牡丹最为常见。“凤”同太阳、牡丹相结合,可以象征光明、和平、幸福和爱情。所以,戏曲人物从头饰到服饰用“凤”纹的很多。龙袍只限于皇帝、皇太子穿用,皇子只穿龙褂。

在戏曲舞台上,常由蟒袍的色彩来区别剧中任的身份、地位与年龄。蟒袍大体分为红、明黄、杏黄、白、蓝、绿、紫、粉红、淡湖、浅米、古铜、豆沙、香色等。原箱蟒袍分为上、下五色,上五色是红、绿、黄、白、黑色;下五色是蓝、紫、粉红、淡青和香色。明黄与杏黄是扮演皇帝、番王、王子以及齐天大圣(孙悟空)的蟒袍专用色,其他角色不得使用。

扮演皇帝时,如果没有明黄、杏黄蟒袍,可以用红色蟒袍代替,扮演番王时习惯穿用杏黄蟒袍,或以紫色蟒袍代替。扮演青年统帅或文武官员常用淡色蟒袍,如淡湖、淡粉和白色蟒袍或用红色蟒袍代替。白色蟒袍是青年官员将领和老年官员的通用服装。紫、蓝、绿、黑色蟒袍为老年官员所通用。而古铜、香色、豆沙等色蟒袍则主要为扮演地位较高、年龄较长的高级官员所穿用。

此外,袍上绣着蟒纹的袍,上自皇子下至九品、未入流者都有,不过以服装的色彩及蟒的多少来区分官职的大小。如皇太子用杏黄色,皇子用金黄色,武二品和文三品以上则绣九蟒,文四品以下绣八蟒,文七品以下绣五蟒,都是四爪。

主持人:哎蚴喂,一件蟒袍就有这么多的区别呀!京剧的服装真是太有特点了。我们来听一段京剧《沙桥贱别》选段,故事讲的是:唐太宗李世民派高僧往西方佛国取经,陈玄奘应召。唐王认作御弟,赐名唐三藏,并亲率群臣,在沙桥给三藏饯行。

学生(2):我来给大家说说京剧服装中的帔(pei)。它是帝王、中级官吏、乡绅及其眷属在家居场合所通用的日常服装,帔的款式是对襟的,半长大领,阔袖(带水袖)、左右胯下开衩,男帔长及足,女帔稍短(仅过膝),周身以平金或绒线刺绣图案纹样。

帔的服装造型,虽然仍属于中国古代传统服饰的主流(宽袍大袖式),但它显然有别于“不壮不丽元以重威”的礼服--蟒袍。比起蟒袍来,它突破了“全封闭式”的服装造型,以“对襟”造成自由开合的宽松感,以向下的两条垂直线给人以流畅修长的美感(由绾结演变成两根飘带,也飘垂于胸前,成为了装饰)。它算得上是一种“宽松式”的服装,文雅清秀,既符合人物闲居场合需要,又不失其华贵,更有助于表演。帔的另一个特点是:男团花帔和女团花帔一般用于成对夫妇,色彩、纹样上完全一致,所以称作“对儿帔”,具有舞台画面的“整齐美”。男、女团花帔的这种规范性,鲜明地显示出了京剧服装所特有的艺术语汇。

帔的服装纹样是有讲究的:皇帝用团龙,皇后、贵妃用团凤。太后用团龙凤。除此之外,视人物年龄身份,或用团花、团寿字,或用枝子花。

帔的服装色彩也有讲究:皇室成员用黄色,状元登科、新婚典礼和喜庆团圆场合的夫妇用红色,老年人用秋香色,其余人物的用色没有严格界定。

主持人:下面我们来听听京剧服装中有关靴鞋的特点。(播《京剧服装—靴鞋》视频)

哎呀,真是不听不知道,一听吓一跳,京剧的服装里还有这么多学问呢。

今天的少儿京剧广播到此结束,下次我们再来介绍京剧服装中褶子、靠和衣,同学们再见。(播放《唱脸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