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京剧”广播稿(京剧的唱腔)

 

闸北区第一中心小学大队部“少儿京剧”广播稿

  间:2012523

  次:第16

(播放京歌:《唱脸谱》)

主持人:雏鹰之声广播台少儿京剧广播开始了。今天我们来说说京剧的唱腔。京剧的唱腔主要以著名的 “西皮”和“二黄”两大声腔组成,即所谓的“皮黄腔”。“西皮”和“二黄”各有其特定的唱腔结构、旋律模式和调性特征。那么,它们的主要特点和作用是什么呢?下面请听关于京剧唱腔的介绍。

学生(1): 西皮:戏曲腔调,京剧唱腔的主要腔调之一。一般认为出于梆子腔,明末清初秦腔流传至湖北襄阳一带,同当地民间曲调结合演变成襄阳调,后称为湖广腔,又称西皮。西皮腔的流传也很广泛,在湘剧、桂剧等剧中称为“北路”,在粤剧中称为“梆子”,在滇剧中称为“襄阳调”。京剧西皮则是早在乾隆四十四年秦腔演员魏长生入京后,在徽秦合流的基础上,于道光年间湖北演员王洪贵、李六、余三胜等入京,带来所谓楚调,再一次促成徽汉合流而形成的。西皮腔属板腔体,其结构特征以七、十字句三个词组首字为标志,为抑扬扬格,即所谓“眼起板落”。旋律多为跳进,曲调起伏跌宕,节奏形式多样,速度较快,胡琴定弦为la,、mi,唱腔最后大多结束在宫音上,具有宫调式的特征(旦角为徴(zi)调),与二黄相比,西皮具有高亢、激越、活跃、明快的特点,又用于表现活跃轻快、慷慨激昂的情感。西皮的板式类别丰富,有“原板”、“慢板”、“快三眼”、“二六”、“流水”、“快板”、“导板”、“摇板”、“散板”等,也有反调。

主持人:下面我们来听一段西皮的唱段《苏三起解》。

学生(2):二黄:京剧唱腔的主要腔调之一。原系清初在长江中下游,即今天湖北、安徽、江西三省毗邻地带流行的一种民间戏曲声腔。其渊源众说不一。一说系由明末清初的弋阳腔,经吹腔、高拨子、四平调发展成为二黄腔。一说系由安徽的石牌腔(吹腔),传至江西宜黄而成宜黄腔。从声腔曲调上分析,两者均与京剧二黄有某些共同点,说明彼此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湖北、安徽等省地处我国腹地,为我国几大方言及各次方言区的交接地带,即除较靠南的粤语、客家话、闽南、闽北话以外,是北方话中北方、西北、西南、江淮四个次方言和吴语、湘语、赣语的汇集点,很易极变腔调,成为近代我国声腔产生的摇篮。二黄腔流传甚广,涉及南部大半个中国。赣剧、湘剧、桂剧、粤剧等称为“南路”,川剧、滇剧等称为“胡琴”。京剧二黄则为18世纪末(清乾隆五十五年后)相继进入北京的徽班,经过徽秦、徽汉两次合流而形成的。二黄腔属板腔体,其结构特征以七、十字句三个词组首字为标志,为扬扬扬格,亦即所谓“板起板落”。旋律多级进,曲调流畅平和,节奏较稳定,速度较慢,胡琴定弦为Solre,唱腔最后大多也结束在此两音上,具有商调或商、徴结合的调式特征。与西皮腔比,具有低回凝重、稳健深沉的情调特点。

学生(3):二黄板式类别有“原板”、“慢板”、“快三眼”、“导板”、“散板”、“摇板”“垛板”等,并发展出庞大的反调系统,称为“反二黄”。反二黄:京剧曲调。在二黄的基础上大量运用调式交替和暂转调,形成双重调式性或直接转入上五度宫调系统,直至形成独立调性的唱腔结构,谓之反二黄。胡琴定弦由二黄的solre变为反二黄的dosol,音高不变,唱名变化,前者内弦唱名变为后者外弦唱名,故得反调之名。反二黄板式结构与二黄相同,板式也比较丰富,有“原板”、“慢板”、“导板”、“散板”、“摇板”、“垛板”等。反二黄成套的唱腔中,导板有时借用二黄的,然后由过门转入反调,其间可见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反调形成的轨迹。反二黄上下句落音和二黄基本相同,但由于旋律的高低对比,变化,使落音较灵活。反二黄的音域相对比二黄宽,旋律迂回曲折,跌宕有致,不仅鱼油中低音区低回深沉的情调,更有高音区悲愤激励、苍凉凄楚的情调,尤其是大段的成套反二黄唱腔,常成为京剧唱腔中最具特色的、表现力最为丰富的唱段。

学生(1):在京剧唱腔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其声腔不仅派生了反调“西皮”和反调“二黄”,还吸收了一些其他地方剧种腔调,如[南梆子][四平调][高拨子][娃娃调][汉调]等。

四平调:戏曲腔调,京剧中亦称二黄平板。四平调的结构,以七、十字句三个词组首字为标志,其上句为扬抑扬格,下句为抑扬扬格,加上词组内各字的节奏交叉,它兼有西皮与二黄的结构特点。从旋律及过门特点上看,又和二黄接近,这些均和它的历史渊源和产生的流行之地有密切关系。四平调板式有原板、慢板两种,并用二黄同类板式的过门。胡琴定弦亦和二黄相同。四平调的特点在于句法变化比较复杂,因此常可以容纳不很规则的长短句子,可以是轻快飘逸、闲散叙事的,也可以是委婉缠绵、华丽多姿或苍凉愤切的等等。著名的唱段有《贵妃醉酒》中的“海岛冰轮初转腾”,《锁麟囊》中“怕流水年华春去缈”,《西厢记》中“先只说迎张郎娘把诺言来践”等。下面请大家听一听京剧《贵妃醉酒》中杨贵妃的唱段“海岛冰轮初转腾”。

学生(2):南梆子:京剧曲调,梆子腔的南化,其结构特征以七、十字句三个词组首字为标志,为抑抑扬格。比西皮多一抑格,因而比西皮更接近梆子腔。南梆子有导板和原板,且只用于旦角与小生。南梆子旋律和情调与西皮相似,然而它更妩媚柔婉、明快秀丽,因而抒情性更强。胡琴用西皮定弦,过门除前奏的前半部分有其特征外,后半部分及小过门均和西皮相似。著名的唱段有《霸王别姬》中“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望江亭》中“只说是杨衙内又来搅乱”等。

 娃娃调:京剧曲调,本为娃娃生所唱,后也用于其它行当,属西皮腔系,为快三眼板式,结构和西皮同类板式相同,调门较高,演唱音区也相应提高,曲调更为高亢激昂,有时也显得迂回华丽。老生、小生、老旦均可唱娃娃调,旦角有时反串小生亦唱娃娃调。著名唱段如老生《辕门斩子》杨延昭演唱的“见老娘施一礼躬身下拜”、小生《四郎探母•巡营》杨宗保演唱的“杨宗保在马上忙传将令”、旦角《铁弓缘》陈秀英演唱的“母女们走慌忙阳关路上”等。下面请大家欣赏京剧《铁弓缘》中的唱段。

主持人:感谢三位同学精彩的介绍。今天的少儿京剧广播就到此结束,同学们再见。(播放《唱脸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