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关于校本培训的思辨

关于校本培训的思辨

               ------闸北区第一中心小学 徐静

改革的历程:培训的校本化

 

我们学校在二期课程改革中,高扬办学的优秀传统,坚持学习先进教育理论、坚持运用先进理论、坚持教育理论本土化、坚持教育实践校本化。我校于192810月由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创办,校名为北区小学。陈鹤琴先生就是一位敢于和善于把国际教育先进理论结合国情,创造性地进行探索儿童教育的教育家。

我们学校在80年的办学历程中,发扬着不断进行教育改革,以适应教育进步培养现代中国人需要的传统,始终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倡导“做中求进步”,促进了学校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在八十年代中期,学校加入上海市小学教育整体改革实验学校行列,从此,学校步入新的发展阶段。以“自主教育”为主题的整体改革优化了学校教育工作系统,致力于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也促进了办学水平的提高。“自主教育”先后获得全国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论文评比二等奖、上海市第四届普教系统科研成果三等奖、闸北区第五届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

1999年,我校提出创办“童心学校”的设想,这一教育理念既是对陈鹤琴教育思想的深化实践,也是对学校原有办学成果的提炼与继承,更是明确指出了学校未来自主发展的道路。随着教育竞争的加剧,在教育中非理性因素增多,表现在小学教育中显现成人化倾向、概念化倾向与灌输式倾向加重,教育过程中往往出现扼杀童心、剥夺童趣的后果。“童心学校”办学理念是对小学教育实践深刻反思基础上,又在办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形成的,其主旨是以科学的儿童观为指导,努力遵循儿童的成长规律办学,并以追求儿童幸福为办学的价值取向,形成了学校教育整体改革的主题思想。

“童心学校”的提出就是直接把关注儿童的心灵提到了办学的高度。就是要求我们在教育的实践层面上理解童心,呵护童心,让童心得到健康成长。这一教育理念经过反复的实践,得到全体教职员工的认同,成为了全校师生的行动,建构了本校的“童心文化”。“童心文化”的内核就是“建设童心学校,追求儿童幸福”。“童心”就是儿童的心灵、儿童的心理、儿童的内心世界。联合国《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呼吁“让每个儿童有更美好的未来”,特别指出“他们还充满好奇、充满生气、充满希望。儿童的时代应该是欢乐、和平、游戏、学习和生长的时代。他们的未来应该在和谐和合作中形成。”本校的“童心”理念充分体现了国际教育进步的共识。近六年来,我校紧紧抓住“尊重童心,促进发展”的总课题,开展实践研究,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以新型的儿童观为指导,尊重儿童的成长规律,适应儿童的种种需要,合乎天性地、富有童心地促进儿童获得全面发展,学校教育取得显著的发展。

教育整体改革推动了办学水平的提高,学校连续九次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德育工作先进集体,被评为全国雏鹰大队、上海市中小学行为规范示范校、上海市首批双语教学实验校、生命教育实验校、闸北区“双高普九”成果显著单位、闸北区办学先进单位,在市区享有较高声誉。

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学校逐步形成了一批特色项目。我校学生曾多次获得新加坡小学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团体第一名。个人特等奖,少儿京剧演唱参加全国学生汇演,获得优秀奖。此外,学生在科技、书画、体育与学校竞赛中分另(获得区,市,全国比赛等第奖。学校在教育改革中不断发展,整体管理与师资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目前,学校己被上海市教委命名为上海市二期课改实验基地、上海市素质教育实验学校。学校在创办“童心学校”追求儿童幸福办学宗旨的指导下,以“尊重童心,促进发展”为核心思想,不断加快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学校大力推进上海市二期课程改革,积极开展双语教学、信息技术教育、探究型课程建设等试验,努力转变学习方式、教学方式与管理方式,形成了严谨、扎实的教风,勤奋、探索的学风,学校大力弘扬“以德为首,以人为本、通力合作、推陈出新”的学校主流文化,整体提升学生素质与办学水平。

八十的办学历程,就是充满改革的历程,就是教育校本化的历程。要为把一中心小学办成一所现代化的全国知名小学,必须建构学校教师内部学习型团队文化,建构专业团体与学校之间伙伴协作关系,必须把“有意义和转变性的对话”融合在学校教育之中,成为学校的文化性格。

 

 

思路的转变:观念、机制、运作

 

校本培训在我们学校得以充满活力的发展正是基于我们学校肥沃的教育土壤,正是具有终极竞争力的学校文化。让教师成为培训的主人,开展具有学校特点的、适合学校发展的、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校本培训是我们学校校本培训的基本思路。

思路一:为了教育,在教育中,培训教师。

教师为什么要进修,这是一切培训工作的逻辑出发点。教师是作为一种职业而存在的,教师的职业生存和发展需要其有胜任教书育人的专业能力,这些能力中包括热爱学生的职业道德。

目前,教师的培训成果主要体现在教师的学历层次的提高上,拿到了高一层次或者高几个层次的文凭。而教师普遍对“化时至多收效不大”的培训提不起劲来,主要原因是培训的质量。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陈旧、教学内容空洞照搬教材、授课者大部分脱离课堂,很少接触学生,为了培训分教师不得不坐在教室里听宣讲,或者批学生作业,但是这样的培训与学校的发展严重脱节。我们学校是一所名校,校外培训不能代替校本培训贴近学校实际,解决学校为社会提供高质量教育服务的需要,例如目前几乎很少有能进行双语课堂教学的培训机构,能从双语教学理论和学校实际两个维度指导教师教学的培训。同时,我们学校曾处于老教师退休高峰,教学骨干青黄不接,如何把本校的学科教学的宝贵的财富,固化和分享实现知识管理,只能通过校本培训和研究。

当代的教育已不可改变地、无以逆转地走向“需要将科学(Science)的理性与逻辑、故事(Story)的想像力与文化,以及精神(Spirit)的感觉与创造性结合起来。”(E.多尔2000)这“三S”恰恰丰富地存在于学校、存具体在于班级里,而少见于活生生地存在于培训的课堂里。基于这样的反思,我们学校明确提出了“为了教育,在教育中,专业培训”。

学习是校园生活的主流文化,教师不仅是教育者,同时是学习者。但实际上很多教师担任着繁重的课堂教育教学的任务,很难抽出时间进行类似于一些高校的专业培训,而且也不愿意让职业不需要的培训浪费教师的教育生命。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学校曾分批组织教师进行培训,这些培训大多采取外聘专教授,以讲“为主灌输式的培训,这就导致了教师或多或少地养成了“你讲我听”惰性思维,教师培训也是盲目低效的。

如何实现校本培训优化高效,我们在校本培训中首先确立“为了教育”教师需要培训的观念。这明确表示了教师的培训是教师的职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体现了教师是校本培训主体的正确思想,并贯穿校本培训的始终。校本培训要解决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关键在于培训与教师的实际利益或者是利害的关系度,关系度越高,教师的参与积极性会越高,参与的自觉性、参与的长期性会更高。在校本培训中,比较容易使教师感受到自己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以及在面临教育、教学现场中发现自己与优秀教师的差距,此时此境容易激发教师需要改变自己的内在要求。用教育中的案例和相应的教育理论进行校本培训,教师不再仅仅是被动的培训教育的听讲者,而是参与教育本身的研究者、创造者。

我们通过校本教研中案例培训,使教师过去的知识难以应对今天活的教育,他们深深感受到了“每天,每个学生都不一样。”,真正理解赫拉克利特说的“当他们踏入同一条河流,不同的以及(不断)变化的河水流向他们”。从这个事实的基础上,我们让每个教师明白“教育是科学、教育是艺术”,让每个教师认同“教师的工作就是学习”的观念尤为重要。教师的专业学习的目的就是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教师的教要与学生的学要相匹配,教师的学习实际上就是在实践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如何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乐于学习,与此同时教师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素养,实现自身的价值。

教师的培训是一种专业学习,又是在学校环境中的学习,那么从教师的需要出发,让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学习是更加有效的培训。因此培训“着眼学校”凡是发生在学校的教育事件可以成为教师培训的案例,培训“聚焦课堂”,凡是发生在课堂中的真实的现象,便成为教师学习的重要资源。无论是在教学技能的熟练上,还是在教学方式的改变上,教师在一次又一次的课堂教育、教学中反思、学习,从而提升教育教学实践的智慧。教师自学反思是校本培训自主学习的主要方法,也是完成校本培训任务最佳方式。在教育、教学中教师通过反思性自学有利于教师知识的个性化的理解和教育技能的适应性提高,达到校本培训的基本要求,提高教师培训效果,使校本培训更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思路二:教师为本、平等培训、公平竞赛。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下一代,校本培训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教育的目的。校本培训不是为了简单地从形式看培养名教师、特级教师,而是为了让教师更好地发挥教师的教育、教学的效能。因此,在校本培训的问题上,我们提出了“赛马场理论”, “你追我赶的赛马场为人人成为培训者提供平台”的思路。

赛马场上挑骏马,实行全体教师平等培训,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赛马场上的英雄”。事先确定“骨干培训”、“名师培训”都是有失公正。培训权利必须是人人平等,教师也应该有平等接受继续教育的权利,而是否是“骨干”和“名师”不是培训的前提条件,或者是培训的指向。“骨干班”、“名师班”也不可能培养出骨干与名师,只能制造出“名师”与“骨干”。名师是在实践中涌现的。中国古代的孔子、近代的陶行知、陈鹤琴都不是从“名师班”中培养出来的,恰恰是在艰辛的实践中涌现出来的,不是被领导或者专家评出来的。把教师的培训分成三六九等,严重挫伤了教师培训的积极性。那些被视为“普通”的教师内心感到压抑、感到不平,对培训就会自然产生抵触。我们依据“赛马场理论”,认为人才发展的主动权应该在教师自己手中,我们为教师的教学研究搭设舞台,努力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良性竞争的氛围。我们的“赛马场”培训和用人不拘一格。学校注重“你追我赶”,而非“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的构建,促使教师在各种培训和竞赛中不断发展和提高,从而让千里马脱颖而出,让潜力马积蓄力量。

我们学校建立“给每个教师同等培训机会”的机制。我们看重的是培训给教师带来了什么变化,像赛马场上的比赛一样,赋予每个人参与竞争的可能,关键看你的学习能力。学校的任务不是去发掘“骨干”,而是研究现行机制能不能把所有人的潜能发挥出来,建立一个可以源源不断地产生人才的机制。对于一个学校来说,这种“教师为本、平等培训、公平竞赛”机制的建立要比伯乐更为重要。我们学校强调不要伯乐,要赛马机制。坚持完善竞争出人才的机制,切实维护赛马场的权威。赛马场本身的构建是否公正、透明、规范,直接关系到真正的骏马是否愿意参加比赛,以及能否脱颖而出,关系到能不能吸引更多的愿意成为骏马,在赛场上实现自身价值,从而创造更多的效能。因此,需要通过进一步增强当前培训的透明度与公开性,更好地保障教师培训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约瑟夫M·普蒂博士在《管理学精要》一书中,对人力资源管理要解决的基本问题,表述如下:“寻找合适的人员,为其安排合适的工作,为了更好地完成工作对其进行培训和指导,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去激励员工并保持这种激励,以便企业和员工获得回报并得到承认。为了使更多的教师主动参与培训,我们鼓励教师将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通过案例、课例的方式与其他教师分享;同时我们还邀请有专长的教师做专题培训,以参与式、交互式、等多种互动方式,以教师论坛、“风格课堂”、参观访问、“专题学习”、“课程开发”、“技能比赛”、“教育会诊”等多样形式进行培训,这些教师只要他在某方面学有所长,如在练习设计方面颇有成效。在儿童语感训练方面有独到之处等等。在赛马场这个环境中,他们都可成为学校的先进教师,成为培训者。“赛马场”的氛围对培训者和被培训者而言,是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平台,是帮助教师形成自己教学风格的催化剂。对学校而言,是解决长期以来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评价标准的单一的有效途径,从而促使学校的文化向更为包容、更为宽广的方向发展。

 

    思路三:学以致用、实践标准、学生话权。

校本培训最大的特点在于学以致用。培训机构的传统培训,一是根据通用的教材编制课程,二是根据教师的特长或者意愿开设课程。这些培训内容一般较为陈旧,缺少对发生在教育第一线鲜活经验的阐述,缺少应对教育实践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的有益启示和指导,也较少能根据学校教育的实践提供培训服务,或者个别化的培训。针对教师迫切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我们提出了“学以致用”的培训思路。主要能够根据教师的实际需求安排培训活动,培训的结果可直接用于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根据学校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培养目标,我们学校开展了组织了一批教育、教学项目,并且通过这些项目实施教师校本项目培训,取得了显著学以致用的实效。当时学校开展双语教学时,深感教师对双语教学的把握和教学能力关系到双语教学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于是学校建立了“小学双语教学目标—能力模式”的项目,在实践研究中培训,在培训基础上实践,在实践中学习与研究。在这项目培训中,教师撰写了大量的案例、总结了有价值的经验,形成了规律性认识,原创了双语教学“微单元教学法”,建构了“目标—能力模式”,对上海双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作为二期课改的试验基地学校,为了深入研究语文教学的改革和提高教师对语文教学改革的适应性,我们学校组织了“小学感悟式语文教学”研究项目,在这个项目的校本培训中,我们对小学语文感悟式教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形成了对语文感悟式教学规律性认识和操作体系,建构了小学语文“三维度—四路径—七操作”感悟式教学,教师把自己的实践上升到理性认识,用自己的质的理论引领教学实践,从教学实际出发提出了具体的感悟方式,提升了教师在二期课改背景下进行语文教学改革与实践的能力。这个项目也获得了闸北区教学科研二等奖。为了贯彻教育部关于加强班主任培训的要求,我们学校以“现代中国人奠基教育”课题为抓手,开展了班主任德育能力的校本培训,提出“一课一活动”的培训方案,进行试验—观摩—论坛,组织班主任、校长、专家一起讨论,然后再试验—再观摩—再论坛,强调对反思成果的反思,“对话是回归的绝对必要条件:没有反思——由对话引起——回归就会变得肤浅而没有转变性;那将不是反思的回归,而只是重复”。(多尔:后现代课程观,P254)。我们学校关注教师培训课程的回归性,就是强调学以致用。

我们学校的校本培训还突出“实践标准、学生话权”。“实践标准”强调教师培训以教育、教学的效果为培训的评价标准,而不是以形式上的培训学分为培训评价。就培训的结果而言,它有三个不同的层次。第一是即时性结果,被培训者在培训结束之时,直接的、可显现的结果。第二是持续性结果,即在实际工作中将上述即时结果转化成更好的工作表现行为。第三是扩展性结果,被培训者在培训以后对其他同事产生的影响。

校本培训中,教师的日常教学是最能反映培训效果的。我们认为教师家常课的水平的提高正是反应了有效培训结果的三个不同层次。常态的教学更加关注学生成长的过程,它更加真实、更加具有实践性,可以反映培训对教师教学能力成长的具体成效。因为家常课是真实的,家常课上发生的教育教学行为是有生命力的。提高教学质量就应该在最常态的家常课上来完成。这就促使每位教师潜心研究家常课,养成经常检视、反思的习惯,不断积累有效的实践操作性经验,进一步提高备课、观课、评课的成效,提高家常课的质量。对回归常态的教学,其实是一种境界,它蕴含着“大道至简”的道理。追求常态的教学意味着我们要抛弃那些表面的热闹,抛弃教者的自我作秀的欲望,全身心地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与终身发展着想,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家园。

培训的成效应该体现在对学生发展上,提高培训提高了教师的职业能力,必然促进学生的发展。但是目前机构培训对教师培训成效的评价基本上有两种,如果是学历的考试见分晓,如果是“240”之类的,看课时量、学员的书面文章等给培训分,因此这类文章不少是网上抄来的,或者应付性的只要是文章即可。这样的培训在实际操作上是忽视学生对教师培训成效的话语权,形成了培训严重脱离教学、教育,导致教师认为这样的培训是形式主义,浪费时间。校本培训的优点就在于教师通过培训能否提升教学能力、教育能力,学生随时都可以通过他们的平时的议论、学习的状况中反映出来。这不仅是学生通过言语,而且通过学习的成长性来显现自己对教师培训成效的话语权。这样的评价是真实的、符合目的性的。

“学以致用、实践标准、学生话权”的校本培训思路的是本校在实施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从满足于教师形式参与,到开展项目培训以高质量、与教师利益有关的培训内容吸引真正教师,再到对校本培训本身进行评价,通过学生的话语权对培训本身的价值性进行评价。这个过程也是学校将培训效果的有效性纳入到日常教学考核之中的转变。通过校本培训,将教师的个人需要与学校的需要巧妙地融为一体。通过学以致用的校本培训促进教师自觉主动地发展,实现教师个体的发展目标和自身价值。校本培训的主要目标是发展教师专业能力,这与教师的个人发展需要是相一致的。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不断通过“学习一实践一分析一学习一提高”的研修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一方面校本培训帮助更多的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获取成功的喜悦,日常的教学考核不再成为教师的负担。另一方面,因为校本培训帮助教师获取成功,便有更多的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校本培训,使校本培训成为教师自身发展的一种需要,成为大家共同的价值取向。